强盛的朝代,任人必唯亲。
任人唯亲?还是唯贤?我们能从历史中得到答案。
古代战事不断,对皇帝而言,最纠结的问题便是让谁当统帅,通常这里有两个选项。
一,亲征。
二,“亲征”。
条件允许时,或急于要在朝野树立威信时,皇帝一般都会亲征,但这里不限于他本人御驾亲征,也包括让自己的兄弟叔伯子侄、外戚、心腹、甚至太监带队,上述身份,不外乎都是皇权意志的延续。
刘彻鲜有上前线的记录,但深究发现,他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其实都算“亲征”,所以谥号“武”。
对匈奴,汉武帝让卫青、霍去病带兵,卫青是他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的弟弟,也是他姐姐平阳公主的第三任丈夫,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。派这俩去前线,不用顾虑忠心和斗志,他们打仗是为了整个皇族,荣损共俱,这是打胜仗的基础。
东汉时,对匈战争的统帅有窦固和窦宪,前者是光武帝的女婿,后者是汉章帝窦皇后的哥哥。还有著名的民族英雄马援,他是汉明帝马皇后的父亲,一生对西羌东胡四处出击,马革裹尸而死。
不难发现,汉朝的名将都是清一色外戚,他们之所以能虽远必诛,也是因为自己的身份。
所谓的外戚专权,通常都是皇帝默许的,皇亲加国戚,合起来便是亲戚,是老板都愿意让媳妇管钱,放心又有干劲。
再看关陇贵族集团。
图片
盛唐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,而是得从一百年前北魏分裂出西魏政权那时算起,之后再历经北周和隋,才有了唐的辉煌。
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,四朝皇族实则是一家人。
宇文泰是西魏(北周)政权的奠基人,他敲定了一套府兵制-八柱国系统,让最亲密的几个战友们相互联姻,在整个大家族内部主打一个军政合一,出将入相,史学家陈寅恪称之为:关陇贵族集团。
独孤信是西魏八柱国之一,他的长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,宇文毓乃宇文泰之子。他的四女嫁给了李昞,李昞是八柱国之一李虎之子,唐高祖李渊之父。他的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,杨坚之女杨丽华则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,宇文赟是宇文泰之孙。可见,一个独孤信就串起了北周、隋、唐三朝的皇室血脉。
百年来,即便有改朝换代,那也是家族内部的最优解。换成对外作战,难以想象这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合力。
在周武帝灭北齐一役,前军统帅是皇弟宇文纯,后军统帅是皇弟宇文盛、宇文招以及八柱国之一的侯莫陈崇,另几路兵马由杨坚、侯莫陈崇的儿子侯莫陈芮,以及宇文泰的女婿于翼等人统领。兄弟齐心,北周两年内统一了北方。
在隋灭陈一役,隋文帝杨坚以次子杨广为元帅,以三子杨俊为辅助,以宰相高颎为元帅长史,高颎的儿子正是杨坚长子杨勇的女婿。兄友弟恭,统一全国只需两月。
唐灭东突厥一役的前线总指挥叫李靖,此人虽然和李氏无血缘关系,但他的舅舅韩擒虎是杨广的心腹大将,是隋灭陈的功勋,重要的是,太宗李世民是他的救命恩人,忠诚度没得说。
在李靖节度下,另几路人马由柴绍、李道宗等统领,柴绍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婿,李道宗是李渊之侄,此二人也起到了监视李靖的作用。
诸将中只有李勣没有背景,太宗至死不放心,临终前对儿子李治说:“李勣不是自家人,我先将他放逐外地,你即位后再召回来,这样他就能效忠于你了。”最终,李勣跻身唐的三朝元勋,参与平定东突厥、薛延陀、高句丽诸役。
其实,历史上的关陇集团有着浓重的鲜卑血统,唐帝胡化程度极深。无独有偶,元和清的强大亦得益于家族的团结。
蒙古的三次西征都是家族行动,成吉思汗亲自参与了第一次西征,窝阔台汗派拨都、贵由、蒙哥等各宗王长子长孙集体发动了第二次西征,蒙哥汗派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,三次下来,蒙古横扫欧亚大陆。满人入关及统一,各军统帅则被皇太极、多尔衮、阿济格、多铎、豪格这些亲王贝勒们牢牢掌控着。
不过,在忽必烈死后的四十年间,元朝共走出了十位皇帝,各宗族派系倾轧惨烈。元明鼎革时,成吉思汗诸子所统治的几大汗国也没有出兵援助。清朝有铁帽子王,王爵虽然世袭罔替,但王府均在京城天子脚下,可谓有地位而无实权,旗兵因此衰落。
汉、唐、元、清是中华文明最辉煌或疆域极盛的四个时代,四朝皇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团队而实现崛起,也因亲情的疏离而走向没落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汉朝的皇帝只是重用外戚,对刘姓宗室并未表现出足够的善意,否则就不会出现吕氏专权,就不会有削藩入郡,也不会有推恩令的实施。
汉亡后,汉人就更不重视亲戚了。
图片
曹操曾梦见三匹马(司马)在一个槽(曹)中吃料,醒来便怀疑司马懿有反心,并嘱咐曹丕提防。而现实中,曹丕却赋予了司马懿很多权力,反而防起了自家弟兄。
曹植曾上书称,取代齐国的是田氏,并非姜子牙后裔,分裂晋国的是韩、赵、魏三家,也非周王族姬氏,那些见利忘义的一定是异姓人,只有同族兄弟才能与社稷共生死。
在魏国,近支宗室受到严格管控,政坛则分两派,一派是曹真、曹休等远支宗室,一派是司马懿军事集团。高平陵事变发生时,曹家不见一人来救局。
细数古代战争,帝王通常会御驾亲征或让亲戚代为“亲征”,既不亲征也不“亲征”的情况当然也有,如果被迫发生了,则会有以下两个过程。
一,权臣出征,皇帝从中掣肘。
二,权臣胜利,威望超过皇帝。
晋朝南渡后,王谢等世家大族与皇帝共享权力,皇族黯淡。通常,大家维持着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,但有人若燃起了北伐野心,皇帝就会联合其他家族私下阻挠,大家明白,谁北伐成功,谁的威望就会超过皇帝,篡位顺理成章。多年来,祖逖、庾翼、桓温等都曾看到过胜利的曙光,却皆因内部掣肘而前功尽弃。最终,刘裕还是通过北伐为称帝铺平道路,篡位后,他杀死了晋朝末代皇帝司马德文。
北宋初年,烛影斧声,赵家既不用宗亲也不信武将,如此保守只能长期被外族压制,直至酿成靖康之耻和崖山惨案。
朱元璋规定皇族不必工作,一切花销由朝廷供给,后来,朱棣又大力削藩,两百多年下来,朱姓宗室一个个都成了吃空饷的寄生虫,国家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,明亡于加饷。
南明时,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,唐王朱聿键于福建称帝,两人相互倾轧。唐王死后,他弟弟朱聿鐭即位于广州,桂王朱由榔同时即位于肇庆,次年双双失国。老朱家兄弟阋墙,皆以悲剧收场。
(完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